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34    次浏览
唐山人永远忘不了1976年的那一天——百年城市夷为废墟,24万民众殁于瓦砾。他们戏称自己为“震漏儿”,其实人们心里清楚,并不是自己命大,而是街坊同事施以援手,解放军和各地救援大军舍命相救,才有了唐山人的劫后余生。施救者不图回报,被救者铭记在心。寻“恩”尽管赵善刚已经在脑海中想象了无数遍“感谢恩人”,但真正在青岛与褚梅英、王珍玉两位远方的“大姐”重逢时,汹涌而至的回忆让他控制不了泪水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,11岁的赵善刚受了重伤。由于震后唐山医疗机构尽毁,10万余名伤员被紧急通过火车、飞机等方式向全国11个省、市转移。赵善刚被送到了当时位于山东青岛的崂山县医院。“褚大姐和王大姐就是当时照顾我的两位护士,她们把我当亲人一样对待,钱自己舍不得花,却给我买东西吃。1976年9月,她俩临行送了我一个笔记本,里面放着照片和签名。这一别,我们就再没见过。”赵善刚回忆。40年来,赵善刚一直用各种方式寻找两位大姐。直到今年6月,通过微信朋友圈他终于如愿以偿,在青岛崂山区卫计局的帮助下与恩人重逢。在唐山,异地“寻亲”的远不止一人。40岁的孙沪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。唯一不普通的,是她的曾用名:“孙沪震篷”。“1976年8月4日,我妈突然临盆难产,眼看着就没命了,上海医疗队的周娟华、王月美两位医生在简易帐篷里跪了7个小时,才将我接生出来。母亲说,取这个名,就是让我一辈子别忘了上海的恩人。”孙沪说。回忆是母亲讲给她的。唐山摄影师常青手中的一张黑白照片镌满了岁月印记:几位医务人员或蹲、或跪,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正在为一名孕妇接生;头顶是帐篷,脚下是泥淖。跨越千里,40载割不断的恩情。孙沪告诉记者,2001年她与周娟华重新取得联系,现在她经常给已经92岁高龄的周奶奶打电话。唐山大地震发生后,短短4天之内,全国各地支援唐山灾区的人员达十几万人。40年来,唐山人向全国各地“寻恩”从未间断。一些动人的细节,让唐山人数十载念念不忘。一封来自甘肃兰州的信写着:对灾区的一点儿关心,寄去节约下的200元;西藏加查县一份电汇款150元,电汇附言:请唐山人民收下边疆新农民的心意……报“恩”灾难,把记忆凿刻在了唐山人的心底。不知从何时起,全国哪里有重大灾难,哪里几乎就有唐山人的救援或捐助。2008年2月6日,农历大年三十,一辆面包车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从唐山上路。车上13位来自唐山玉田县的农民自愿、自费组成一支特别行动队,向当时饱受南方冰雪之苦的重灾区湖南郴州进发。13人中有8人是第一次出远门,年龄最大的王加祥62岁,最小的王金龙19岁。这并不是唐山人的第一次“特别行动”,但第一次他们以“燕赵十三义士”的名字进入了公众视野。四川北川、青海玉树地震都留下了他们救援的足迹和汗水。 任何灾难都比不上地震更能刺激唐山那根最敏感的神经。汶川地震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家园,也同样震痛了唐山人民的心。带着700多万唐山人民最朴素、最纯真的感恩之情,600余名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汶川灾区。志愿者董慧娟是一位灾难心理学博士。脚下的断壁残垣,让她穿越回1976年唐山地震的那个夜晚。那时17岁的董慧娟在灾难中失去了父母和哥哥。这一次,她努力不再让震后的孩子们活在心理阴影中。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,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数额是1.1亿元,由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所捐。加上唐山民间捐款2.4亿元和世界各地唐山人的筹款,共近4亿元,捐款数额位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。及至2010年青海玉树受灾,唐山人的背影出现在献血站、捐款箱以及玉树的废墟上,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唐山人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的情怀,和中华民族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的传统美德。传“恩”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唐山人相濡以沫,情感上的相依相偎至今在这座城市里延传。当宋玉宝老人和老伴需要人帮助时,基本不用打电话,就有志愿者来到身边。两位老人曾经统计过,自1995年开始,来照顾他们老两口的孩子们达到900多人。唐山十七中的“雷锋班”历经20年坚持照顾孤寡老人,共有11届13个班成为“雷锋班”,前后共有近900名师生照顾过宋玉宝和老伴。“我无儿无女,可却有900多个孙子孙女。”宋玉宝老人说。目前,唐山569个社区通过邻里相伴、邻里相携、邻里相帮、邻里相扶、邻里相助5种形式,使全市1.2万余名空巢老人、2806位残疾病困儿童得到志愿者“一对一”或“多对一”的生活帮扶,52万名农民工和6万名残疾人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。60余万人的志愿者队伍让唐山成为一座“留住雷锋的城市”。回望唐山,铭记来路。冀东大地,见证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,见证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暖心关怀。跨越40载,从悲壮走向辉煌的唐山,诠释着一个政党的庄严宣示: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。跨越40载,从悲情到豪迈的唐山人民,演绎着一个群体对党和国家以及亿万民众知恩回馈的朴素情怀。跨越40载,唐山再出发!新华社石家庄7月25日电